close

 



「打人」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兩、三歲的孩子感到挫折或受到忽略時  緊張或憤怒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


這種緊張又不知如何適當宣洩的怒火  就是所謂的『發脾氣』


「孩子本來就不及成人成熟」 


比較不知道運用智慧及經驗來應付緊張情緒  所以經常不當的表達憤怒


打人是孩子回應外在問題的最原始方法之一  也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父母要先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1.表達不當


精力充沛.體格強壯的孩子  和其他同伴玩球.溜滑梯時


常把別人壓倒.撞倒或推倒  其他孩子認為這叫「打人」


其實這是他「示好」的行為  他並不喜歡攻擊別人還是喜歡和大家一起「玩」


2.不能自我控制衝動易怒的孩子


疲倦.飢餓.想睡時  比較難以自我控制


需要爸爸、媽媽或其他成人從旁協助 


及早安撫情緒並再三提醒:打人是很不好的行為


3.遇到挫折 不知如何處置


堅持度較高的孩子遇到無法自我完成的事情時  常以打人表示其挫折感


例如:積木每次疊到第五塊就垮下來.飲料罐怎麼樣也打不開.七巧板拼不回最後一片


你必須在他失去耐心前幫助他  否則孩子很容易因此發脾氣


4.要對方服從


兩、三歲的孩子與玩伴之間的遊戲規則  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規則 想跟我玩就要聽我的」


雙方一旦意見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而打贏者可以讓對方「服從」和他繼續玩下去


手足之間幾乎天天看到這類爭執的畫面


5.有樣學樣


「不快一點吃飯就打你喔!」「再哭,就打你」


孩子和玩偶的對話  也間接顯示出生活中成人與他的互動模式


要這孩子不打人有點難喔!!!


 


 


仔細觀察孩子「打人」的原因  有時候是「表達不當」


有時候是「受到忽略想吸引注意」「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與人相處」


也有可能是「希望對方服從於他」或者是「從生活中的成人身上學習而來」


所以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啊!!!


 


 


學習「克制脾氣不再打人」的技巧  教導兩.三歲的孩子克制脾氣不再打人


爸媽可以試試看


1.自言自語法


對兩歲半以後的孩子而言  「自言自語」對理解訊息內容相當有幫助


你可以對孩子示範用嘴巴說出來:「我很氣維維,可是我不會對他大吼大叫,我不咬人,不踢人,也不打人。打人很痛,我最好不要這麼做。」引導孩子學習健康的表達憤怒


2.危險動作絕不可以做


明白告訴孩子哪些是危險動作  例如:掐脖子.用力推撞.拿尖硬的東西戳人.砸人等


這些危險動作絕對不可以做  否則將受到嚴格處罰
如:禁止看卡通.幾天不能玩玩具


3.鼓勵孩子認錯


知道不可以打人  可是還是打了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因為搶玩具而打人 


可是問是誰打誰  孩子卻不承認動手打人直說:「不是我!!!」


這時候建議讓孩子「先道歉」  再把孩子帶離現場


並嚴正的告誡孩子:出手打人將使他不能再到公共場所和其他小朋友玩


除非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與行為


另外鼓勵孩子認錯  唯有認錯才有改錯的可能


告訴孩子即使他犯錯  只要改正永遠是爸媽的好孩子爸媽還是永遠愛他


4.把「對不起」、「沒關係」掛在嘴邊


不管和誰玩遊戲  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一定要馬上說:「對不起」


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沒關係」記得不可以「舉起拳頭來打人」 


同時告訴孩子如果爸爸、媽媽發脾氣做出打人的動作


你也要提醒爸爸、媽媽:「不可以舉起拳頭打人」  而且「生氣容易變老喔!!!」


5.當個微笑爸媽


和孩子在一起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


進家門前先整理一下情緒  把工作雜事拋在門外


把心交給孩子全心全意當孩子的「微笑爸媽」


6.以擁抱傳遞關懷


多給孩子擁抱不論他是一歲或已經十歲  擁抱傳遞的關懷永遠受用!!!


7.親子共讀聊心事


上床前共讀一段溫馨的故事  合上書聊聊一天的歡樂與不快


這是一天中心情最平靜的時刻 


想想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少發了幾次脾氣?打人次數是不是越來越少了?


先讓孩子檢視爸媽這一整天的「脾氣」 


再請孩子說說自己這一天為什麼發脾氣?下一次如何不生氣、不打人?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鼓勵孩子  不任意出手打人


叮嚀再叮嚀或許三個禮拜  打人次數少一次


三個月少五次改變雖慢  但是孩子確實進步了


甚至三年後根本忘了「打人」這行為


這是教養路上親子之間一把看不到  卻永遠約束言行的「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冬瓜麻 的頭像
    冬瓜麻

    一棵冬瓜樹

    冬瓜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